惊蛰最早叫什么
惊蛰:启蛰惊蛰最早叫“启蛰”!在汉景帝以前的文献中,出现的有关惊蛰词语都是“启蛰”,如《周礼》卷四十《挥人》篇上说:“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”;《左传·桓公五年》云:“凡祀,启蛰而郊”;《夏小正》曰:“正月启蛰,言始发蛰也。”动物经冬日蛰伏,至春又复出活动,故称“启蛰”。
为什么要将“启蛰”改为“惊蛰”呢?后元七年(前157年)六月汉文帝刘恒驾崩,太子刘启继承帝位,是为汉景帝,也是西汉的第六代皇帝,因其名为启,为了避讳而将“启”改为了意思相近的“惊”字,所以“启蛰”就变成了“惊蛰”!
而且在汉朝景帝之前,二十四节气中的“启蛰”是排在“雨水”前面的,改“惊蛰”后,人们又把它同“雨水”调换了位置,同样,“谷雨”与“清明”的顺次也被置换,才形成今天的顺序。
进入唐代后,“启”字的避讳已无必要,“启蛰”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。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《非国语·不藉》中写道:“启蛰也得其耕,时雨也得其种。”但由于不习惯的原因,大衍历再次使用了“惊蛰”一词,并沿用至今。
惊蛰节气的物候现象
惊蛰分为三候:“一候桃始华;二候仓庚(黄鹂)鸣;三候鹰化为鸠。”一候“桃始华”:桃花是月始开,山野尽是桃花红、李花白、菜花黄;
二候“仓庚鸣”:黄鹂鸣,“仓庚”之名源自其鸟感春阳清新之气而初出,处处可见莺儿啼、燕儿舞、蝶儿忙;
三候“鹰化为鸠”:鹰变化为鸠,鹰指鸷鸟,鸠指布谷,因感春时气候而变化。